【摘要】当前,无论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质要求还是重大原则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互通共促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包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须强化党建引领和要素集成,放大“地”的效益、破解“钱”的瓶颈、挖掘“人”的潜能,聚智汇力共建和美乡村。
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同志就提出了“现代化”这一概念,并指出“我们已经或者即将区别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1964年,我国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农业现代化居于首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并列,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无论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质要求还是重大原则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互通共促关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之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主义的基本原则。所谓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主要是指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毫无疑问,广大农民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中“所有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从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史来看,便有“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世之言,古往今来,农民都是社会的“供养者”。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有的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导致大量涌向城市的失业农民流离失所、生活窘迫,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了以农民为大多数的劳苦大众”当作初心和使命,在、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纵观古今中外,也只有在中国党的领导下,农民才成为历史的书写者和奋斗目标的本身。如果说战争年代我们党是从农村“起家”的,那么和平建设时期、改革发展时代,则是帮助农民“安家”“发家”,这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1953年,党中央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中首次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共同富裕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2021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乡村居住人口为50979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6.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全国人口规模大、农村人口占比大,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清醒面对的现实;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全力解决的短板。党中央从我国发展实际出发,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眼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决策,就是为了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与国家同步实现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物质富足、精神富有,共享发展成果。从这个意义上看,乡村振兴正在完成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即实现一个超大规模的共同富裕。
习总指出:“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充分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社会化、农民组织化,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底盘”。
农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农业是乡村的本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自古无农不稳,没有农业,生存都是问题,工业也就失去了原材料和消费市场,粮食没有保证,搞建设抓发展也就受到了掣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国才能在国际局势动荡中保持定力,有信心谋划发展、有底气应对风险。因此,必须稳固农业基础、保障粮食供应,优化结构布局、提升农业质效,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根基。
农村拥有中国式现代化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日趋饱和,可用资源、空间日益趋紧,增量拓展难以为继,存量提升潜力有限。而广大的农村可用资源比较丰富,开发利用空间相对较大。推动人口、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无障碍流动,做好面向农村的商业资本引入、经营主体培育、特色产业壮大等文章,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改革,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既为城乡建设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又能因地制宜实施产业发展类、生产服务类、混合经营类等富民强村项目,让“沉睡的资源”变成“可增值的资产”。
农民中蕴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创造力。习总指出:“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实践智慧和首创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当年小岗村的“一声春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把广大农民中蕴藏的内在动力、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积极探索落实顶层设计的基层路径,尊重村庄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形成各尽其力、共铸和美的生动局面。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多个层级,其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人”。乡村振兴,因人而兴,为民而兴。必须强化党建引领、强化要素集成,放大“地”的效益、破解“钱”的瓶颈、挖掘“人”的潜能,聚智汇力共建和美乡村。
兴产业增实力,放大支部引领效应。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只有产业兴旺,集体积累才能持续,农民增收才有基础。坚持以产业振兴“打头”,以组织振兴“托底”,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农民富在产业链上。围绕地区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链,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连、市场相通的原则,成立农业农村行业党委,鼓励农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主体“抱团发展”。以县域为单位,在主导产业大框架下,实施集体经济发展“一村一策”行动,推广特色产业党支部、创业型党组织等有效做法,鼓励村党组织和党员带头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筹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支持发展村级实体经济项目。出台鼓励村党组织创办集体经济项目实施细则,组建乡村振兴共富发展基金,设立专项信贷额度,开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家庭农场生产服务等金融扶持产品,确保村级发展集体经济项目“资源有供给、信贷有支持、有贴息、风险有共担、创业有兜底、增收有激励”,让村干部领办项目“赚了有分红、亏了有保险”。
抓骨干强动力,放大“头雁”领飞效应。习总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要坚持专业化方向,落实系统化措施,完善分级准入、梯次晋升、精准培育、差异激励和动态管理“五大体系”。细化村干部入职标准,注重把推动发展有本事、化解矛盾有招数、服务群众有热情的优秀党员、干部选拔到村党组织岗位上来。推行“兴村特岗”“定制村干”,办好“论坛”,发挥好老支书“传帮带”作用,着力将“雏雁”“归雁”培养成“头雁”。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常态化机制。实行村干部专业化星级管理,按照村(主任)、村“两委”副职、一般村干部三个类别、五个星级层次的总体框架,严格“评星、定星”,动态“升星、降星”,真正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推动“头雁”效应和“群雁”活力同步激活,加快村级班子运转由“火车头”牵引带动向“动车组”全列驱动转变。
蓄后劲激活力,放大人才支撑效应。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要坚持以人才这个“关键变量”,提升农村发展的“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结对联系在外优秀人才制度,邀请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下乡、吸引农村籍大学生回乡、鼓励在外创业能人返乡,使农村发展既“事得其人”又“后继有人”。深化党建引领“快递进村、产品出村”行动,推广“支部+合作社+电商物流”模式,培育一批农业综合网络直销平台,提高农民对电商的心理接受程度和操作熟练程度,使农民成为“新农人”、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流量成为“新农资”。深入实施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和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大力支持乡土人才办企业、兴实业,发挥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作用。对扎根基层、贡献突出的实用人才,在“两代表一委员”推荐、“两优一先”评选、职务职级职称晋升、项目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让优秀人才向下“深扎根”、向上“有通道”,形才队伍活水涌流、乡村发展活力迸发的生动局面。
优治理聚合力,放大服务暖心效应。党群同心,力能断金;双向奔赴,共促振兴。要持续深入打基础、办实事、聚人心,着力营造乡村振兴的和谐环境。聚焦群众“需求端”、优化服务“供给侧”,坚持“一点多能”、注重“一室多用”、瞄准“一老一小”,不断完善基层服务阵地功能,打造一批最具磁力的党群服务中心。深化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推动村(社区)党组织从“行政末梢”向“治理枢纽”转变。实施“红网微格”工程,建立网格党支部(党小组),推动党建网、治理网、服务网多网合一,打通基层治理“微循环”。全面推广乡镇直接挂钩最薄弱村制度,健全县级领导班子成员走村进户、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村“两委”班子成员经常入户制度,对各种矛盾隐患见之于未萌、化之于未发。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面落实“党务、村务、事务、财务”公开制度,注重发挥党员中心户、网格员等传达政策、收集作用,畅通群众表达诉求、反映意见渠道,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zoty中欧体育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