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等保护提升项目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近日,多位专家对《指南》进行解读。
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习总多次考察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提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为指导各地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等的保护提升,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等保护提升项目管理,进一步提升项目谋划、建设、实施和管理水平,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约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分院院长鞠德东,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北京分院院长丁寿颐,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赵玉峰,对《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等保护提升项目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了解读。
鞠德东:一是重视科学保护。《指南》强调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的保护与提升要符合国家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要求,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专项保护规划,提出项目建设的“六不”,充分落实了中办、国办《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精神。《指南》强调了专项保护规划、项目建设方案和规划设计作为在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保护提升实施工作的前置条件,这有利于做好前期实施保障,明确建设实施的具体内容、类型、对象、规模及区域,加强相关管理部门对实施项目的监督管理,让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各类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各项工作得到更好统筹协调。
二是重视以用促保。《指南》全文都将保护传承与发展作为整体,将保护的理念与要求融入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中。例如,在“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中,《指南》将“提升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使用性能,开展符合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的内部空间改造、配套装修与展陈展示等”作为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动保护修缮后的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活起来”,充分适应现代生活生产需求。
在《指南》指导下,各地应针对六大主要建设领域,统筹使用中央和地方资金,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形成适应历史文化街区实施特征的标准规范体系,有序推动项目实施工作。力争经过新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保护提升实践,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延续、环境品质显著提高、城市发展活力得到激发,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更好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丁寿颐:一是要求严守底线。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等保护提升工作,首要工作就是严守底线,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做到“六不”,即不大拆、不大建、不大规模搬迁、不随意拆建、不破坏传统格局和肌理、不破坏地形地貌。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推进以用促保。
二是要求整体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和提升是个系统性、整体性工作,除了历史建筑、重要节点的保护提升,还需系统考虑景观、市政、公服、交通等多方面,统筹好街区内外、建筑内外、地上地下的整体格局、整体关系。在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等7部门印发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中已经提到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的建设,要在建筑、街区保护提升的基础上考虑公服、市政等必要设施,《指南》对建设内容作出了更细致的说明,详细阐述了环境景观、水系环境、街巷空间、市政管廊、公服配套完善的具体内容。
三是要求绣花工夫的品质。《指南》重点强调从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出发,提升历史文化保护水平和人居环境品质,对建筑强调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结构的原真性修缮,对街巷空间强调铺装、地景、标识等细节设计,对市政设施则强调形式、色彩、材料的风貌协调。
四是要求多专业、高水平团队参与。《指南》在总体要求中提出“项目建设方案和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具备城乡规划甲级资质”“在项目建设方案的基础上,编制建筑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和市政工程设计等”。这对技术团队的组建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以多专业、高水平、综合性团队为班底,科学编制项目建设方案和规划设计。
赵玉峰:《指南》坚持统筹谋划,明确项目建设的轻重缓急,提出应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地域特色、影响力和代表性,合理确定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以整体保护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等为主要目标,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相融合。《指南》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发挥社会效应,提出项目建设内容应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历史文化保护水平和人居环境品质。《指南》突出安全意识,在建设内容方面着重提出“必要基础设施与防灾设施提升”,要求利用既有设施,探索形成安全有效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构建适应性强的防灾应急和自救体系,完善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热力、燃气等各项基础设施,配建消防、防洪、防雨防潮、白蚁防治、防雷等防灾减灾设施,适度加建停车设施等。《指南》秉承微观改造、有机改造的理念,提出进行肌理织补,修复传统肌理,“镶牙式”新建必要的建筑,更新改造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利用街头拐角、院落间空地等小微空间建设口袋公园、小型广场。《指南》注重科技运用,提出开展历史建筑数字化信息采集,完成测绘工作,建立数字档案。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历史建筑数据库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的互联互通。《指南》在开发利用方面,最后着重强调加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带动提升片区综合活力和文化魅力,激发项目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有效监管是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等保护提升项目建设落地落细落实的基石。《指南》特别重视项目的监督管理,要求项目所在地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的保护管理主管部门要落实日常巡查保护管理制度,将项目实施情况纳入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档案,加强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避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发生。在资金方面强调,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切实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衍生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杜绝虚假承诺、随意发债、违规融资等行为,确保项目相关参与单位未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专家解读 《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等保护提升项目建设指南(试行)》有何特点?中国城市规划轻触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zoty中欧体育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