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深深扎根人民、始终信仰人民的大国领袖的无限深情;“中国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是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百年大党的不变坚守。
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总书记人民至上的理念,给全党以方向和指引,给人民以温暖和力量。
这一刻,光耀未来。2022年10月22日,如潮掌声中,党的二十大报告通过。报告以“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居于首位。
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出发点。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特定的生成土壤。人民至上虽提出于新时代,却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深刻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深刻指出,“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中国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人民立场是中国党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
提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习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彰显了对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的坚守和发展。
“总书记一路往里走,到最里面一间屋舍,看到墙上印有朱子的名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他驻足凝视良久。”当时为总书记做讲解的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建光许久忘不了这一幕。
总书记凝视的这句古语,是朱熹对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主张作出的阐释。2018年6月,习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就曾引用过朱熹的这句话,用以强调加强党的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
从黄土高原一路走来,习同志深沉的人民情怀、深厚的为民理念,植根于历史的中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阐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公平共享,增进更多民众福祉;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表明重大工作和重大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以“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展现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平津战役,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役,中国的光辉一页。2024年2月2日,在天津考察的习总书记走进平津战役纪念馆,回顾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平津战役胜利几个月后,面对胜利“用的是什么妙计”的提问,同志以“打仗没有什么妙计,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计”作答。
从年代“百万工农齐踊跃”到建设时期“六亿神州尽舜尧”,从改革开放之初“万千能人涌珠江”到新时代“举国同心战贫困”,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历史。
中南海新华门影壁上,“为人民服务”的大字熠熠生辉。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里,“坚持人民至上”的经验启迪后世。
今年期间,习总书记出席十四届全国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出席解放军和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看望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同大家深入交流,共商国是。
万众期盼中,刚刚当选新一届中央总书记的习,发出新征程上“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的豪迈誓言。
这一幕,人们倍感亲切。2012年11月15日,也是在这里,习总书记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新时代“答卷”起笔。
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国人民擘画的新时代图景壮丽绚烂,人民至上是其中最鲜亮的底色。
惊蛰起,春水润。人民大会堂里又一次见证了领袖与人民的深情,回响起政声与民声的交响。从2013年至2024年,习总书记59次参加全国团组审议讨论,兼听广纳、汇聚众智。一幕幕温暖画面,映照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色。
习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的真谛。”
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把民声、、民智带到全国。今年,十四届全国二次会议共收到代表提出的议案298件,建议、批评和意见7000余件;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共收到提案5898件。
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居民们的意见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搭上国家立法“直通车”,民法典等法条里、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等政策中无不闪耀着群众的智慧……
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党的以来,我国制度不断健全、形式不断丰富、人民不断扩大,覆盖14亿多人民、56个民族的体系愈发完善,保证了人民的理念、方针、政策贯彻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全过程人民成为坚持人民至上在领域的生动写照。
2024年3月19日,之后的首次考察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期,习总书记来到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走进当地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察看秧苗培育和春耕备耕进展,听取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情况介绍,并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一笔一笔算投入产出账。
那一天,习总书记走进苗族老人石拔三黑黢黢的木屋里,察谷仓问生活、看床铺感冷暖,还同她坐在火塘边拉家常、算一家子的收支账。也是在那一天,在村里院坝的前坪上,面对围坐在身边的父老乡亲,总书记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
今日之中国,“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了。“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图为2024年2月20日,人们在观看贵州省石阡县仡佬毛龙节舞龙大赛。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跋山涉水,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只为“看线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连续5年审定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结果,只为“真扶贫”……习总书记将对人民最深厚的情感,化为最响亮的誓言、最坚实的举措,引领全国人民打响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反贫困之战,创造近一亿人脱贫的伟大奇迹。
正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才会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要求锲而不舍推进全面小康,才会以“生命至上”的理念做好疫情防控,才会以“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为目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才会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久久为功建设生态文明……
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台一系列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的政策举措,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民生作为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不断推动人民群众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人民至上,是宏大的、长远的,也是具体的、细微的。习总书记感慨:“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走进吉林省和龙市光东村,看到一些村民还在使用传统旱厕,习总书记记在心头:“要来个‘厕所’,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
关心“小厕所”,只因其中蕴含着“大民生”。从农村“厕所”到城市垃圾分类,从防治“小眼镜”、“小胖墩”到保障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百姓一件件一桩桩“小事”摆上中南海的议事案头,汇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成为改革突破口、发展着力点。
当“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同向聚合,发展的“大图景”与千家万户的“小目标”交相辉映,人民至上理念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子里、展现在人民群众灿烂的笑靥中。
贵州省遵义市花茂村原来叫“荒茅田”,后来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荒茅田”早已一去不返。今天,习总书记的名句“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已经成了花茂村的文化名片。
在浙江舟山考察时,习总书记听了乡亲们对村干部的点赞,指出“干部好不好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说了算”;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党员、干部初心变没变、使命记得牢不牢,要由群众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在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启动后不久,向全党号召“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
无论何时何事,习总书记总把人民作为“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把群众意见作为“最好的尺子”。
“党瓦吉瓦(好得很),总书记卡沙沙(谢谢)”,“总书记给全国人民当家当得好”……老百姓一句句肺腑之言,道出对人民领袖的爱戴和信任。
2024年3月5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二次会议上,在江苏代表团,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吴惠芳代表,带来了他在农村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思考与实践。
面对在场的全国代表,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引导激励广大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新征程上要创造新伟业、书写新荣光,必须始终坚持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汇聚14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
“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2023年4月,新征程开局起步之际,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全党如火如荼开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正是开展这次主题教育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之一。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再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新时代每一次党内集中教育,“人民”二字都是始终不变的关键词。
人民群众最痛恨现象,党中央就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不良风气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党中央就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中,人民至上贯穿始终。
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唯有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不断把心系群众、情系百姓体现到履职尽责全过程各方面,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我们党才能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优势,防止脱离群众这一执政后的最大危。
zoty中欧体育全站